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21:03:58  浏览:806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华人


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贸促展管(2001)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国办函〔2000〕76号)的要求,为使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以下简称出国办展)包括:(一)在国外单独举办经贸展览会、友好省市经贸展览会和以商品展览形式举办经贸洽谈会(以下统称举办单独展);(二)组织企业参加国外举办的国际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
第三条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促会)负责出国办展的审批和管理。
第四条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负责出国办展的宏观管理,对组展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对出国办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组展单位
第五条 贸促会负责以国家名义组织参加由国际展览局登记或认可的世界博览会,并代表国家出国办展,可邀请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及组织各地方、各行业企业、经济团体参展。
第六条 全国性进出口商会和贸促会行业分会可出国办展,但不得跨行业组展。
第七条 为配合地方政府间经贸活动,需要以地方政府名义出国办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原计划单列市)及经济特区外经贸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但不得跨地区组展。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原计划单列市)及经济特区贸促分会可出国办展,但不得跨地区组展。
第九条 经外经贸部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专业展览公司和其他有关单位,可按外经贸部核定的组展范围出国办展。

第三章 审批的权限
第十条 贸促会代表国家出国办展计划,经外经贸部、外交部和财政部会签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出国办展计划一律由贸促会审批。

第四章 审批和备核的程序
第十一条 赴展览会集中举办国和未建交国家(以下简称审批管理国家,名单详见本办法附件)办展,实行审批管理;赴其他国家(以下简称备核管理国家)办展,实行备核管理。
第十二条 赴审批管理国家办展,组展单位应在每季度头两个月且不迟于展览会开幕前6个月向贸促会报送办展计划(计划抄送外经贸部),并填写出国办展申请表。
第十三条 贸促会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对组展单位报送的办展计划进行审批(原则上6月份集中审批第二年度上半年计划,9月份集中审批第二年度下半年计划,12月份审批补报的第二年度计划,3月份审批当年补报的计划),并核发出国办展批准件。无特殊情况,不增加审批次数。
第十四条 贸促会审批出国办展计划前,将拟审批同意的计划送外经贸部会签。外经贸部在收到该计划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会签。赴未建交国家办展计划同时送外交部会签。
第十五条 赴审批管理国家办展,组展单位还应在展览会开幕前3个月向贸促会报送参展人员复核申请表。贸促会在收到该表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复核,并核发参展人员复核件。复核件抄送外经贸部。
第十六条 赴备核管理国家办展,组展单位应至少于展览会开幕前3个月向贸促会报送办展计划,并填写出国办展申请表。贸促会在收到该表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核,并核发出国办展备核件。备核件抄送外经贸部。
第十七条 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凭贸促会核发的出国办展批准件或出国办展备核件,核发展品出境有关证件;各地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凭贸促会核发的出国办展批准件或出国办展备核件及展品出境有关证件,对展品实行查验放行;各级外汇管理部门和外汇指定银行凭贸促会核发的出国办展批准件或出国办展备核件办理相关外汇使用及核销手续。
第十八条 各级外经贸、外事、外汇管理部门和外汇指定银行凭贸促会核发的参展人员复核件或出国办展备核件,办理参展人员出国、外汇使用及核销手续。

第五章 审批的依据和要求
第十九条 审批出国办展的依据是:我国外交、外经贸工作需要,赴展国政治、经济情况,赴某一国家或地区办展集中与否,展(博)览会展出效果,组展单位办展情况及企业参展情况,我驻赴展国使领馆意见等。
第二十条 组展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出国办展计划,并须征得我驻赴展国使领馆同意。
第二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原计划单列市)及经济特区外经贸主管部门举办单独展,一年内一般不应超过两个。
第二十二条 展团人员原则上按每个标准摊位(3×3平方米)2人计算,在外天数按实际展出天数前后最长各加4天计算,不得擅自增加人员和延长天数。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组展和出国办展;办展计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或取消;如有变动,组展单位须在展览会开幕前3个月通报审批部门和我有关驻外使领馆。

第六章 展览团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组展单位应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信守承诺,注重服务,合理收费。
第二十五条 组展单位应鼓励企业选择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适销对路的商品参加展出,严禁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参展。
第二十六条 组展单位应注重贸易成交效果,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和贸易洽谈。
第二十七条 组展单位应加强对出国人员的管理,组织参展人员进行出国前外事纪律、保密制度、涉外礼仪等方面的学习;严禁借出国办展之机公费旅游。
第二十八条 组展单位应制定严格的展团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对展团的领导;组织参展企业做好布展工作,注重展团对外形象;展出期间,参展人员不得擅离展位。
第二十九条 组展单位应接受我驻赴展国使领馆的领导,及时向使领馆汇报办展情况;严格遵守赴展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习俗,遵守展(博)览会的各项规定。
第三十条 对参加同一展(博)览会且组展单位多、展出规模大的展览团,贸促会视情况协调有关组展单位制定相应规则予以管理。
第三十一条 组展单位须在展览会结束后1个月内将出国办展情况调查表及总结报贸促会和外经贸部。贸促会会同外经贸部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出国办展情况报送国务院。

第七章 处罚措施
第三十二条 组展单位有如下行为之一且情节较轻的,贸促会给予通报批评:
(一)未经批准,出国办展;
(二)转让批件;
(三)借出国办展名义公费旅游;
(四)擅自增加展团人数或延长在外天数;
(五)侵犯参展企业利益;
(六)其他较轻的违规行为。
第三十三条 组展单位在筹展过程中出现严重违规行为的,贸促会可中止已批准的出国办展计划。
第三十四条 组展单位有如下行为之一的,贸促会暂停一年受理出国办展计划申请:
(一)未经批准出国办展,造成严重后果;
(二)涂改、倒卖批件或多次转让批件;
(三)严重违反外事和财经纪律,造成不良影响;
(四)侵犯参展企业利益,屡遭投诉;
(五)其他情节较重的违规行为。
第三十五条 组展单位有如下行为之一的,外经贸部给予撤销出国办展资格的行政处罚:
(一)未经批准,多次出国办展;
(二)伪造批件或多次涂改、倒卖批件;
(三)在外严重损害我国对外形象;
(四)两年内多次受到贸促会处罚;
(五)其他严重违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对在出国办展中触犯法律的有关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过去施行的出国办展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八条 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办展计划,仍由外经贸部审批。

附件:出国办展实行审批管理的国家
一、展览会集中举办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以色列、阿联酋、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埃及、南非、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二、未建交国家。


2001年2月1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222号

  《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已经2008年4月9日省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周强

                                 2008年4月17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机关合法、公正、高效行使行政职权,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的组织行使行政职权,应当遵守本规定。

  法律、法规对行政程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在法定权限内,按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

  第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平等对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歧视。

  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采取的措施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第五条行政机关应当将行使行政职权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依法参与行政管理,提出行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行政机关应当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行政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采纳其合理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优质服务。

  第八条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必须撤销或者变更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遭受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负责本规定实施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监察、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本规定实施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行政程序中的主体

  第一节行政机关

  第十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机关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第十一条行政机关的职权和管辖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设定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具体确定与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和管辖划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具体规定所属工作部门的任务和职责,确定所属工作部门之间的管辖划分。

  第十二条法律、法规、规章对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职责分工未作明确规定的,上级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有利于发挥行政效能、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管理重心适当下移等原则确定。

  下级行政机关能够自行决定和处理的行政事务,应当由下级行政机关自行决定和处理。

  第十三条法律、法规、规章对地域管辖未作明确规定的,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涉及公民身份事务的,由其住所地行政机关管辖;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行政机关管辖;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都不明的,由其最后居住地行政机关管辖;

  (二)涉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体资格事务的,由其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行政机关管辖;

  (三)涉及不动产的,由不动产所在地行政机关管辖;

  (四)不属于本款第(一)至第(三)项所列行政事务的,由行政事务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之间发生职权和管辖权争议的,由争议各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涉及职权划分的,由有管辖权的编制管理部门提出协调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二)涉及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发生争议的,由有管辖权的政府法制部门协调处理;对需要政府作出决定的重大问题,由政府法制部门依法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之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可以按照合法、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跨行政区域的合作。

  区域合作可以采取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式进行。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之间区域合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十六条行政管理涉及多个政府工作部门的,可以建立由主要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应当明确牵头部门、参加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规则等事项。

  部门联席会议协商不成的事项,由牵头部门将有关部门的意见、理由和依据列明并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请求相关行政机关协助:

  (一)独自行使职权不能实现行政目的的;

  (二)不能自行调查执行公务需要的事实资料的;

  (三)执行公务所必需的文书、资料、信息为其他行政机关所掌握,自行收集难以获得的;

  (四)其他必须请求行政协助的情形。

  被请求协助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履行协助义务,不得推诿或者拒绝协助。不能提供行政协助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请求机关并说明理由。

  因行政协助发生争议的,由请求机关与协助机关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决定。

  实施行政协助的,由协助机关承担责任;根据行政协助做出的行政行为,由请求机关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人应当申请回避;本人未申请回避的,行政机关应当指令回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提出回避申请:

  (一)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涉及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回避由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决定。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的回避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第二节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第十九条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的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依法受委托的组织在委托的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由此所产生的后果由委托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对外行使行政职权时,应当以其隶属的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行政决定,由此所产生的后果由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受委托的组织应当具备履行相应职责的条件。

  第二十一条委托行政机关与受委托的组织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备案。委托协议应当载明委托事项、权限、期限、双方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等。

  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将受委托的组织和受委托的事项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受委托的组织应当自行完成受委托的事项,不得将受委托事项再委托给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三节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所称当事人是指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以自己名义参与行政程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二十四条与行政行为的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利害关系人,行政机关应当通知其参与行政程序。

  第二十五条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参与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政程序;其他行政程序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参与行政程序。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与行政程序,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必须亲自参与行政程序的,还应当亲自参加行政程序。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人数众多,没有委托共同代理人的,应当推选代表人参与行政程序。代表人代表全体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

  代表人的选定、增减、更换,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行政机关。

  第二十七条公众、专家、咨询机构等依照本规定参与行政程序。

  第二十八条行政程序参与人在行政程序中,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三章 行政决策程序第一节重大行政决策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重大行政决策,适用本节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参照本节规定执行。

  重要紧急情况必须由政府立即决策的,可以由政府行政首长或者分管副职按职权临机决定,并及时在政府常务
会议上通报或者向行政首长报告。

  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涉及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还应当适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第三十条行政决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所称的重大行政决策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的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下列行政决策事项:

  (一)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政策措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二)编制各类总体规划、重要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三)编制财政预决算,重大财政资金安排;

  (四)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五)重大国有资产处置;

  (六)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住宅建设、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措施;

  (七)重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定价的重要商品、服务价格的确定和调整;

  (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九)其他需由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

  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事项和量化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政府行政首长代表本级政府对重大行政事项行使决策权。

  政府分管负责人、政府秘书长或者政府办公室主任协助行政首长决策。

  政府工作部门、下级人民政府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重大事项需要提请政府决策的,可以提出决策建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咨询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的智力和信息支持系统。

  决策承办单位依照法定职权确定或者由政府行政首长指定。

  第三十三条政府行政首长提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由行政首长交承办单位承办,启动决策程序。

  政府分管负责人、政府工作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提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建议,由政府行政首长确定是否进入决策程序。

  第三十四条决策承办单位对拟决策事项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决策所需信息,结合实际拟定决策方案,并按照决策事项涉及的范围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充分协商协调,形成决策方案草案。

  对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或者争议较大的事项,应当拟定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对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进行合法性论证。

  决策承办单位可以委托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有相应能力的组织完成专业性工作。

  决策承办单位可以对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十五条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事项外,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征求公众意见。公布的事项包括:

  (一)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及其说明;

  (二)公众提交意见的途径、方式和起止时间;

  (三)联系部门和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和电子邮箱等。

  决策承办单位公布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征求公众意见的时间不得少于20日。

  第三十六条决策承办单位应当组织3名以上专家或者研究咨询机构对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论证。

  决策承办单位应当从与重大行政决策相关的专家中随机确定或者选定参加论证的专家,保证参加论证的专家具有代表性和均衡性。

  专家进行论证后,应当出具书面论证意见,由专家签名确认。专家对论证意见的科学性负责。

  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对专家论证意见归类整理,对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未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专家论证意见及采纳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公布后,决策承办单位应当根据重大行政决策对公众影响的范围、程度等采用座谈会、协商会、开放式听取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参与的范围、代表的选择应当保障受影响公众的意见能够获得公平的表达。

  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将公众对重大行政决策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类整理,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应当采纳;未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应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重大行政决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举行听证会:

  (一)涉及公众重大利益的;(二)公众对决策方案有重大分歧的;(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

  第三十九条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经政府分管负责人审核后,由行政首长决定提交政府常务会议或者政府全体会议讨论。

  政府常务会议或者政府全体会议审议重大行政决策方案草案,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决策承办单位作决策方案草案说明;

  (二)政府法制部门作合法性审查或者论证说明;

  (三)会议其他组成人员发表意见;(四)决策事项的分管负责人发表意见;(五)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

  第四十条重大行政决策在集体审议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作出决定。

  行政首长可以对审议的事项作出同意、不同意、修改、暂缓或者再次审议的决定。

  作出暂缓决定超过1年的,方案草案退出重大决策程序。

  行政首长的决定与会议组成人员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的,应当说明理由。

  政府常务会议或者政府全体会议,应当记录重大行政决策方案的讨论情况及决定,对不同意见应当特别载明。

  第四十一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依法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或者依法应当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决策意见后,按程序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或者依法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

  第四十二条由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决策机关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20日内,向社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结果。

  第四十三条决策机关应当通过跟踪调查、考核等措施对重大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决策执行机关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全面、及时、正确地贯彻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监督机关应当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

  决策执行机关、监督机关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重大行政决策及执行有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决策机关提出。决策机关应当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者修订决策方案的决定。

  第四十四条决策机关应当定期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组织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二节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四十五条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以外,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

  第四十六条涉及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者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

  政府工作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及重要涉外事项,应当事先请示本级人民政府;政府工作部门联合制定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议事协调机构、部门派出机构、部门内设机构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第四十七条规范性文件不得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事项。

  规范性文件对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与所依据的规定相抵触;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规范性文件不得作出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并经制定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由制定机关负责人集体审议决定。

  规范性文件涉及重大行政决策的,还应当适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第四十九条实行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是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规范性文件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十一条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为5年。标注“暂行”、“试行”的,有效期为2年。有效期满的,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制定机关应当在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进行评估,认为需要继续施行的,应当重新公布;需要修订的,按制定程序办理。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和网上检索系统,及时公布经登记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和已经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方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询、下载。

  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规范性文件违法的,可以向有关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提出审查申请。接到申请的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受理,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五十四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
制、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确认等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十五条行政执法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执法依据应当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第五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依法向社会公告。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参加行政执法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持证上岗。

  第五十七条根据国务院的授权,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行政执法部门,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不得再行使已被调整出的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无效。

  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第五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可以组织相关行政机关联合执法。

  联合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行政执法事项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统一送达行政执法决定。

  对涉及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或者政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申请,将相关事项以电子政务方式抄告相关部门,实行网上并联审批。

  第六十条行政机关办理行政执法事项,应当健全内部工作程序,明确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按照行政执法的依据、条件和程序,由承办人提出初审意见和理由,经审核人审核后,由批准人批准决定。

  第六十一条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州、县市区行政机关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实施行政执法,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二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及时告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相关的执法事实、理由、依据、法定权利和义务。

  行政执法的告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情况紧急时,可以采用口头等其他方式。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告知的除外。

  第六十三条行政执法直接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且不属于必须立即执行的,行政机关应当先采用教育、劝诫、疏导等手段,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纠正错误。当事人违法情节轻微,经教育后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追究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第二节程序启动

  第六十四条行政执法程序依法由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

  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程序,应当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有统一编号的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情况紧急的,可以事后补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申请事项符合法定条件,可以申请行政机关启动行政执法程序。

  第六十五条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当事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当事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当事人在限期内不作补充的,视为撤回申请;

  (四)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当事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当事人的申请。

  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受理当事人申请的,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三节调查和证据

  第六十六条行政程序启动后,行政机关应当调查事实,收集证据。

  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在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在调查记录中予以记载。行政机关执法人员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有权拒绝接受调查和提供证据。

  第六十七条当事人应当配合行政机关调查,并提供与调查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知晓有关情况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协助行政机关的调查。

  公民协助行政机关调查,其所在单位不得扣减工资;没有工作单位的,因协助调查造成的误工损失,由行政机关按当地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给予补助。因协助调查产生的其他合理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第六十八条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和依照法定的程序,客观、全面收集证据,不得仅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

  第六十九条行政执法证据包括:(一)书证;(二)物证;(三)当事人陈述;(四)证人证言;(五)视听资料;(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七十条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

  (二)以非法偷拍、非法偷录、非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

  (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且相关人员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五)被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

  (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

  (八)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七十一条作为行政执法决定依据的证据应当查证属实。当事人有权对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提出异议。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第七十二条行政机关对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负举证责任。

  行政机关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行政机关经审查认为其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由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

  第七十三条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享有陈述意见、申辩的权利,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对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予以记录并归入案卷。

  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行政机关应当进行审查,并采纳其合理的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七十四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应当举行听证会: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举行听证会的;

  (二)行政机关依法告知听证权利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

  (三)行政机关认为必要的;

  (四)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行政机关认为确有必要的。

  第四节决定

  第七十五条一般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由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决定。

  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公共利益以及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行政执法事项,应当经专家论证或评审以后,作出决定。

  第七十六条行政执法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行政执法决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的,应当载明效力的条件或者期限。

  第七十七条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二)事实以及证明事实的证据;(三)适用的法律规范;(四)决定内容;(五)履行的方式和时间;(六)救济的途径和期限;(七)行政机关的印章与日期;(八)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采用制作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采用格式化文书。

  第七十八条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充分说明决定的理由,说明理由包括证据采信理由、依据选择理由和决定裁量理由。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不说明理由,仅简要记载当事人的行为事实和引用执法依据的,当事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予以说明。

  第七十九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案卷。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阅与其相关的行政执法案卷,但是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节期限

  第八十条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有明确期限规定的,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办结。

  行政机关应当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使实际办结的行政执法期限尽可能少于法定的期限。

  第八十一条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事项以及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没有规定办理期限的,实行限时办结制度,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限时办结:

  (一)办理的事项只涉及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办结;20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二)办理的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办结;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三)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或者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事项,负责审查或者批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20日内审查或者批准完毕;

  (四)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应当自程序启动之日起60日内办结;60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当事人。

  第八十二条行政机关之间办理请示、报告、询问、答复、商洽工作等内部行政事务,应当按照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承诺办结期限,并向社会公开。

  第八十三条依法不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事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办理,当场作出书面决定。

  第八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和本规定的要求,具体确定本机关每项行政执法事项、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内部行政事务的办理时限,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办理的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规定该事项的办理流程和各部门的办理时限。

  行政机关应当将经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的每项行政执法事项、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内部行政事务的办理时限分解到本机关具体的工作机构和岗位,并编制行政事项办理流程时限表,向社会公布。

  第八十五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和公示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八十六条行政机关不得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非因法定或者正当事由未依职权或者未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的,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非因法定或者正当事由,虽启动行政执法程序但是未及时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属于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第六节简易程序

  第八十七条对事实简单、当场可以查实、有法定依据且对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较小的事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法律、法规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十八条行政机关对适用简易程序的事项可以口头告知当事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依据和理由,并当场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

  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不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八十九条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报所属机关备案。

  行政执法决定可以以格式化的方式作出。

  第七节裁量权基准

  第九十条本规定所称裁量权基准,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对法定裁量权具体化的控制规则。

  第九十一条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机关有裁量权的,应当制定裁量权基准,对裁量权予以细化、量化。

  裁量权基准由享有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制定,或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裁量权基准的制定程序,按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办理。裁量权基准应当向社会公开。

  上级行政机关已经制定裁量权基准的,下级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再制定适用范围相同的裁量权基准。

  行政机关应当遵守裁量权基准。

  第九十二条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下列情形,制定裁量权基准:

  (一)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立法目的、法律原则;

  (二)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情况的地域差异性;

  (三)管理事项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影响;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涉外法规的部署和要求,对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的现行涉外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以下简称法规)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法规17件,经
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国务院审议,决定予以废止(法规名称见附件一)。
同时清理出来的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法规11件,也经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进行了复查,现一并附后(法规名称见附件二),以便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已失效的涉外法规的情况,利于工作。
附件:一、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17件)
二、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11件)

附件一: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 |国务院关于供应出|1965年11月11日|〔1965〕国物字394|已被1979年8月21日 |
| |口商品统一作价办|发布 |号 |国发〔1979〕206号文 |
| |法的暂行规定 | |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 |
| | | | |价总局关于出品工业 |
| | | | |品供应作价几个问题 |
| | | | |的请示报告》和经贸 |
| | | | |部、物价局〔1987〕外 |
| | | | |经贸计价字第492号 |
| | | | |文《关于加强出口商 |
| | | | |品收购价格管理的通 |
| | | | |知》所代替。 |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1974年1月30日国|国发〔1974〕11号 |已被1982年8月23日 |
| |止沿海水域污染暂|务院发布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 |
| |行规定 |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 | | | |所代替。 |
|--|--------|-----------|------------|--------------|
|3 |关于大力发展对外|1979年8月13日国|国发〔1979〕202号|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务院发布 | |国发〔1988〕12号文 |
| |若干问题的规定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 |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等文件所代替。 |
|--|--------|-----------|------------|--------------|
|4 |出口商品外汇留成|1979年8月13日国|国发〔1979〕202号|已被1985年3月29日 |
| |试行办法 |务院发布 | |国发〔1985〕45号文 |
| | | | |《出口商品外汇留成 |
| | | | |办法》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5 |国务院批转关于使|1979年12月21日|国发〔1979〕297号|已被1984年10月4日 |
| |用国外贷款引进技| | |国发〔1984〕138号文 |
| |术和进口设备的基|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本建设项目在外 | | |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 |
| |汇、财政、基建计| | |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 |
| |划上的处理办法 | | |知》和1986年8月16日 |
| | | | |国发〔1986〕83号文 |
| | |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 | | |委关于利用国外贷款 |
| | | | |工作分工意见的通 |
| | | | |知》等文件所代替。 |
|--|--------|-----------|------------|--------------|
|6 |国务院批转全国外|1980年6月3日 |国发〔1980〕151号|已被1987年4月10日 |
| |国文教专家工作座| | |外专发〔1987〕78号文 |
| |谈会纪要 | |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 |
| | | | |于印发<全国外国文 |
| | | | |教专家工作会议纪 |
| | | | |要>的通知》所代替。 |
|--|--------|-----------|------------|--------------|
|7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1年6月3日 |国发〔1981〕97号 |已被1983年1月31日 |
| |出口委《关于当前| | |国发〔1983〕13号文 |
| |对外经济贸易如何|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为国民经济调整服| | |委、国家经委、经贸 |
| |务的报告》的通知| | |部关于对外经济贸易 |
| | | | |工作中分工意见的通 |
| | | | |知》和1988年2月26日 |
| |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对 |
| | | | |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 |
| | | | |问题的规定》等文件 |
| | | | |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2年1月3日 |国发〔1982〕1号 |已被1987年9月26日 |
| |出口委、国家经委| | |国发〔1987〕90号文 |
| |关于建立中国工艺| | |《国务院关于批转经 |
| |美术行业协会的报| | |贸部1988年外贸体制 |
| |告的通知 | | |改革方案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9 |国务院批转外贸部|1982年1月7日 |国发〔1982〕5号 |与1988年2月26日《国 |
| |《关于外贸出口商| | |务院关于加快对外贸 |
| |品实行分类经营的| | |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
| |规定的请示》的通| | |的规定》相抵触。 |
| |知 | | | |
|--|--------|-----------|------------|--------------|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2年3月26日 |国办发〔1982〕27 |已被1986年7月19日 |
| |原国家进出口委等| | |国办发〔1986〕55号文 |
| |单位关于加强珍珠|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
| |产销协调管理工作| |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 |
| |的报告的通知 | | |珍珠实行统一经营的 |
| | | | |两个文件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11|国务院批转国家经|1982年5月25日 |国发〔1982〕87号 |已被1987年8月1日国 |
| |委、国家计委关于| | |家经委发布的经审 |
| |停止进口手表、加| | |〔1987〕452号文《关于|
| |强微型电子计算机| | |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 |
| |和录音录像设备进| | |理的若干规定》所代 |
| |口管理请示的通知| | |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4年8月30日 |国办发〔1984〕76 |已被1987年5月26日 |
| |改进外国文教专家| |号 |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专 |
| |聘请工作的通知 | | |发〔1987〕87号文《关 |
| | | | |于改进外国文教专家 |
| | | | |聘请工作的意见的通 |
| | | | |知》所代替。 |
|--|--------|-----------|------------|--------------|
|1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4年8月30日 |国办发〔1984〕77 |已被1987年9月1日国 |
| |《外国专家局、国| |号 |家外国专家局外专发 |
| |家科委、财政部关| | |〔1987〕146号文《关于|
| |于短期邀请国外专| | |短期邀请的外国专家 |
| |家生活待遇和礼遇| | |生活待遇的规定》所 |
| |接待的规定》的通| | |代替。 |
| |知 | | | |
|--|--------|-----------|------------|--------------|
|14|国务院批转经贸部|1984年9月15日 |国发〔1984〕122号|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关于外贸体制改革| |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5年9月5日发 |国办发〔1985〕62 |已被1987年12月30日 |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布 |号 |国务院批准,1988年 |
| |注册资本与投资总| | |1月1日对外经济贸易 |
| |额比例问题的规定| | |部、国家工商行政管 |
| | | | |理局发布的《中外合 |
| | | | |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 |
| | | | |出资的若干规定》所 |
| | | | |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12月31日|国办发〔1985〕92 |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经贸部关于加强对| |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中药材出口管理报|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告的通知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7年5月29日 |国办函字〔1987〕 |已被1988年3月18日 |
| |南京、镇江、扬州| |31号 |国发〔1988〕21号文 |
| |市享受某些对外开| | |《国务院关于扩大沿 |
| |放优惠待遇的复函| | |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 |
| | | | |通知》所代替。 |
-----------------------------------------------------

附件二: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失效理由 |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1954年1月21日政| |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港管理暂行条例 |务院第203次政务 | |规,自行失效。 |
| | |会议通过 | | |
|--|--------|-----------|------------|--------------|
|2 |国务院、中央军委|1973年12月17日|国发〔1973〕182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批准对外开放机场|发布 | |规,自行失效。 |
| |和国际班机安全管| | | |
| |理办法(试行草案)| | | |
|--|--------|-----------|------------|--------------|
|3 |国务院关于商谈对|1978年9月12日发|国发〔1978〕173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外加工装配业务出|布 | |规,自行失效。 |
| |国人员和来华厂商| | | |
| |审批手续的暂行规| | | |
| |定 | | | |
|--|--------|-----------|------------|--------------|
|4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1979年5月21日 |国发〔1979〕135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委关于对外加工装| | |规,自行失效。 |
| |配业务开展情况的| | | |
| |报告 | | | |
|--|--------|-----------|------------|--------------|
|5 |国务院关于引进技|1979年8月9日 |国发〔1979〕197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术的国内作价办法| | |规,自行失效。 |
| |的通知 | | | |
|--|--------|-----------|------------|--------------|
|6 |国务院批转进出口|1979年9月14日 |国发〔1979〕233号|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委关于京、津、沪| | |规定,自行失效。 |
| |三市出口工作座谈| | | |
| |会纪要的报告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7 |国务院批准、公安|1980年3月20日 |〔1980〕公发(政)54|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部发布《关于今后| |号 |效。 |
| |日侨去日问题的报| | | |
| |告》 | | | |
|--|--------|-----------|------------|--------------|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0年7月24日 |国发〔1980〕196号|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出口委等部委关于| | |效。 |
| |贸易外汇内部结算| | | |
| |价格试行办法的报| | | |
| |告的通知 | | | |
|--|--------|-----------|------------|--------------|
|9 |国务院关于对各地|1982年7月30日 |国发〔1982〕104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和各部门在港澳地| | |规,自行失效。 |
| |区新建企业进行清| | | |
| |理整顿的通知 | | | |
|--|--------|-----------|------------|--------------|
|10|国务院批转经贸 |1983年1月11日 |国发〔1983〕8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部、外交部关于控| | |规定,自行失效。 |
| |制自美国进口、暂| | | |
| |停购买美国棉花、| | | |
| |化织和大豆问题的| | | |
| |请示的通知 | | | |
|--|--------|-----------|------------|--------------|
|11|国务院关于下达 |1985年4月23日 |国发〔1985〕61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1985年地方和部门| | |规定,自行失效。 |
| |自有外汇进口计划| | | |
| |用汇额度的通知 | | | |
-----------------------------------------------------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A PART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A PAR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June 18, 1988)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have undertaken the sorting
out of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as other regulatory
docum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gulations", for short),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r promulgat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At present, the first batch of sevente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sorted out and should be annulled, have been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 is decided to announce the
annulment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 for the titles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rst batch of elev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have also been
sorted out and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now these eleven inval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I for their titles) are also included here as
Annex II in order to help various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obtain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 of those invalid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ir work.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17 pieces)
Annex I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11 pieces)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
|Serial|The Title of the |Organ and |Serial |Reasons for Annulment |
|Number|Regulations |Date of Pro- |Number of | |
| | |mulgation |Outgoing | |
| | | |document | |
|======|======================|=============|=============|============================|
| 1 |Interim Provisions of |Promul- |(1965) State |Relaced by "Approval |
| |the State Council |gated on |Council, |and Transmission the |
| |Concerning the |November |No. 394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Unified Procedure for |11, 1965 | |ing a Report Submitted |
| |Export Commodities | | |by the State Administra- |
| | | | |tion for Commodity |
| | | | |Prices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everal Pro- |
| | | | |blems Concerning the |
| | | | |Price-making of Export |
| | | | |Commodities" and |
| | | | |"Notice Concerning the |
| | | | |Strengthening of Control |
| | | | |of Purchasing Prices of |
| | | | |Export Commodities" |
| | | | |issued by Document |
| | | | |(1987) No. 492 of the |
| |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 | | |Economic relations and |
| | | | |Trade and the State Ad- |
| | | | |ministration for Com- |
| | | | |modity Prices |
|------|----------------------|-------------|-------------|----------------------------|
| 2 |Interim Provisions of |Promul- |(1974) State |Replaced by "The Law of |
| |the People's Republic |gated by |Counci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
|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State |No. 11 |China Concerning the |
| |the Prevention of |Council on | |Protection of Marine En- |
| |Pollution in the |January 30, | |vironment", promul- |
| |Coastals Waters |1974 | |gated by the Standing |
| | | | |Committee of the Na- |
| |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 | | |on August 23, 1982 |
|======|======================|=============|=============|============================|

|======|======================|=============|=============|============================|
| 3 |Provisions on Several |Promul- |(1974) State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Problems Concerning |gated by |Council,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Vigorous Develop- |the State |No. 202 |cerning the Speeding up |
| |ment of Foreign Trade |Council on | |and Deepening of the |
| |and Increase in |August 13, | |Reform in the Systems of |
| |Foreign Exchange |1979 | |Foreign Trade", pro- |
| |Earnings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1988) No. 12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February 26, |
| | | | |1988, and by other documents|
|------|----------------------|-------------|-------------|----------------------------|
| 4 |Trial Procedures for |Promul- |(1979) State |Replaced by "Procedures |
| |the Retention of a Por|- |Council, |for the Retention of a Por- |
| |tion of Foreign Ex- |gated by |No. 202 |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
| |change from Export |the State | |from Export Com- |
| |Commodities |Council on | |modities", promulgated |
| | |August 13, | |by Document (1985) No. |
| | |1979 | |45 of the State council |
| | | | |on March 29, 1985 |
|------|----------------------|-------------|-------------|----------------------------|
| 5 |Approval and Trans- |December |(1979)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mission by the State |21, 1979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297 |cerning the Approval and |
| |the Procedures for the| | |Transmission of Interim |
| |Handling of Cases of | |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
| |Using Foreign Loans | | |Planning Commission |
| |in the Introduction of| | |Concerning the Improve- |
| |Technology and the | | |ment of the Planning |
| |Importation of Equip- | | |System", promulgated |
| |ment for Carrying Out | | |by Document No. 138, |
| |Capital Construction | | |(1984) of the State Coun- |
| |Projects by Such De- | | |cil on October 4, 1984, |
| |partments as Foreign | | |and also by "Approval |
| |Exchange, Finance, | | |and Transmission by the |
| |and Planning for | |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Capital Construction | | |ing Suggestions Raised |
| | | | |by the State Planning |
| | | | |Comission on the Ex- |
| | | | |ploitation of Foreign |
| | | | |Loans", promulgated by |
| | | | |Document No. 83 (1986) |
| | | |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
| | | | |August 16, 1986 |
|======|======================|=============|=============|============================|

|======|======================|=============|=============|============================|
| 6 |Approval and Trans- |June 30, |(1980)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mission by the State |1980 |Council |the State Bureau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151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 |the Summary of a Na- | | |Concerning the Publica- |
| |tional Forum on the | | |tion of A Summary of a |
| |Work of Foreign Ex- | | |National Conference on |
| |perts in Cultural and | | |the Work of Foreign Ex- |
| |Educational Work | | |perts in Culture and |
| | | | |Education", promul- |
| | | | |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78 (1987) of the State |
| | | |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
| | | | |Affairs on April 10, 1987 |
|------|----------------------|-------------|-------------|----------------------------|
| 7 |Notice of the State |June 3, 1981 |(1981)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97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the Sug- |
| |repolrt Concerning | | |gestions Raised by the |
| |How the Present | | |State Planning Commis- |
| |Foreign Economic | | |sion, the Economic Com- |
| |relations and Trade | | |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
| |Can Serve the Re- | | |of Foreign Economic |
| |adjustment of Na- | | |Relations and Trade Con- |
| |tional Economy", | | |cerning Division of |
| |Submitted by the | | |Labour in the Work of |
| |State Commission for | | |Foreign Economic Rela- |
| |Imports and Exports | | |tions and Trade",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 (1983)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January 31, |
| | | | |1983, and also by "Pro- |
| | | | |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 |
| | | | |cil on Several Problems |
| | | | |Concerning the Speeding |
| | | | |Up of Reform in Foreign |
| | | | |Trade Systems", pro- |
| | | | |mulgated on February |
| | | | |26, 1988 |
|======|======================|=============|=============|============================|

|======|======================|=============|=============|============================|
| 8 |Notice of the State |January 3, |(1982)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2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the 1988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PLan for the Reform of |
| |the State Commission | | |Foreign Trade Systems, |
| |for Imports and Ex- | | |Submitted by the Minis- |
| |ports and the State | | |try of Foreign Economic |
| |Economic Commis- | | |Relations and Trade", |
| |sion Concerning the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Establishment of | | |ment No. 90 (1987) of the |
| |China Association of | | |State Council on Sep- |
| |Arts and Crafts | | |tember 26, 1987 |
|------|----------------------|-------------|-------------|----------------------------|
| 9 |Notice of the State | January 7, |(1982) State |Because it is in conflict |
| |Council Concerning | 1982 |Council, |with "Provisions of the |
| |Its Approval and | |No. 5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Transmission of "A | | |ing the Speeding Up of |
| |Report Requesting In- | | |Reform in foreign Trade |
| |structions on the Pro-| | |Systems", Promulgated |
| |visions for the Realiz|a- | |on February 26, 1988 |
| |tion of Classified | | | |
| |Operations of Export | | | |
| |Commodities in | | | |
| |Foreign Trade", Sub- | | | |
| |mitted by the Ministry| | | |
| |of Foreign Trade | | | |
|------|----------------------|-------------|-------------|----------------------------|
| 10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rch 26, |(1982)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2 |Council,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27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the Transmission of a | | |ing the Transmission of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Two Documents Submit- |
| |the Former State | | |ted by the Ministry of |
| |Commission for Im- | | |Foreign Economic Rela- |
| |ports and Exports and | | |tions and Trade Concer- |
| |by Other Units Con- | | |ning the Implementation |
| |cerning the Streng- | | |of Unified Operations of |
| |thening of the Co- | | |Pearls", promulgated by |
| |ordination and Ad- | | |Document No. 55 (1986) |
| |ministration of the | |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
| |Production and Mar- | | |July 19, 1986 |
| |keting of Pearls | | | |
|======|======================|=============|=============|============================|

|======|======================|=============|=============|============================|
| 11 |Notice of the State |May 25, |(1982) State |Replaced by "Several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2 |Council, |Provisions Concerning |
| |Its Approval and | |No. 87 |the Inspection and Ad- |
| |Transmission of a | | |ministration of Importa-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tion of Machinery and |
| |the State Economic | | |Electrical Equipment", |
| |Commission and the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State Planning Com- | | |ment No. 452 (1987) on |
| |mission Requesting | | |August 1, 1987 |
| |Instructions on the | | | |
| |Suspension of the Im- | | | |
| |portation of Watches | | | |
| |and on the Streng- | | | |
| |thening of the Ad- | | | |
| |ministration of the Im|- | | |
| |portation of Micro- | | | |
| |computers, Tape- and | | | |
| |Video-Recording Eq- | | | |
| |uipment | | | |
|------|----------------------|-------------|-------------|----------------------------|
| 12 |Notice of the General |August 30, |(1984) |Replaced by "Notice on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4 |General Of- |the Suggestions Concer- |
| |Council Concerning | |fice of the |ning the Improvement of |
| |the Improvement of | |State Coun- |Employing Foreign Ex- |
| |Employing Foreign | |cil, No. 76 |perts in Cultural and |
| |Experts in Cultural | | |Educational Work", pro- |
| |and Educational Work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87 (1987) of the State |
| | | |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
| | | | |Affairs on May 26, 1987 |
|======|======================|=============|=============|============================|

|======|======================|=============|=============|============================|
| 13 |Notice of the general |August 30, |(1984)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4 |General Of- |Concerning the Daily |
| |Council Concerning | |fice of the |Life Treatment of Foreign |
| |the Transmission of | |State Coun- |Experts Engaged for a |
| |the Provisions of the | |cil, No. 77 |Short Period of Time", |
| |State Bureau of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Foreign Expert Af- | | |ment No. 146 (1987) by |
| |fairs, the State Scien|ce | |the State Bureau of |
| |and Technology Com- | |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